铸造灰铸铁机床铸件(如床身、工作台、立柱等)的模具设计直接决定铸件精度、内部质量及生产效率,需结合灰铸铁的收缩特性、机床铸件的结构特点(如壁厚不均、刚性要求高、精度要求严)综合考量。以下是核心设计要点,按模具设计的关键模块分类说明:
首先需根据铸件尺寸、复杂度及生产批量确定模具类型,不同模具的设计逻辑差异显著,常见类型及适用场景如下:
分型面是模具的核心界面,直接影响铸件尺寸精度、飞边控制及生产操作效率,设计需遵循 “精度优先、操作便捷” 原则:
-
优先选平面分型:尽量选择水平或垂直平面作为分型面,避免曲面分型(易导致错型、增加加工难度),例如大型床身铸件通常以 “床身底面” 或 “对称中心面” 为分型面。
-
避开关键精度面:将机床铸件的 “基准面”(如导轨面、安装定位面)置于同一砂型(通常是下型),避免分型面穿过关键精度面 —— 若关键面跨分型面,易因合型误差导致平面度、平行度超标。
-
减少分型面数量:单次分型(1 个分型面)优先于多次分型,减少合型次数可降低错型风险;若铸件结构复杂(如带多层内腔),需设置辅助分型面时,需在模具上设计定位销 / 定位套保证合型精度。
-
便于脱模与取件:分型面需确保铸件在凝固后能顺利从模具中取出,避免铸件与模具(砂型 / 金属型)产生 “卡滞”—— 例如立柱铸件的分型面需避开垂直筋条,防止筋条与砂型粘连。
灰铸铁的流动性较好,但机床铸件通常壁厚不均(如床身导轨厚、筋条薄),易因充型不当产生浇不足、冷隔、气孔等缺陷,浇注系统设计需满足 “平稳充型、顺序凝固、渣气排出” 要求:
-
浇注系统类型选择:
-
大型机床铸件(如床身、立柱)优先采用底注式 + 阶梯式浇注系统:底注式可避免金属液直接冲击砂型(减少砂眼),阶梯式可实现 “自下而上” 平稳充型,防止局部过热或冷隔;
-
中小型铸件(如工作台)可采用顶注式 + 雨淋式浇注系统:顶注式充型速度快,雨淋式可均匀布料,适合薄壁均匀的铸件。
-
截面尺寸计算:
-
根据灰铸铁的浇注温度(1380-1450℃)、铸件重量(大型铸件常达数吨)及壁厚,通过 “水力学公式” 计算浇口杯、直浇道、横浇道、内浇道的截面尺寸,确保金属液流量匹配铸件体积,避免充型过慢(冷隔)或过快(冲砂);
-
内浇道需 “分散布置、对称进料”:例如床身铸件的内浇道应沿导轨两侧均匀开设,避免单一内浇道导致局部壁厚处 “缩孔”。
-
挡渣与排气设计:
-
在横浇道末端设置 “集渣包”(容积不小于铸件重量的 5%),利用密度差过滤金属液中的熔渣;
-
直浇道顶部需开设 “排气孔”,横浇道上需设置 “排气槽”(宽度 8-12mm,深度 2-3mm),确保充型时型腔内的气体能顺利排出(防止气孔)。
灰铸铁虽为 “共晶型合金”,收缩率较低(体收缩率约 3-5%),但机床铸件的厚大部位(如床身导轨面、立柱法兰)仍易产生缩孔、缩松,需通过冒口与冷铁协同控制凝固顺序:
-
冒口设计:
-
位置:冒口需设置在铸件的 “热节部位”(即壁厚最厚、散热最慢的区域),例如立柱顶部的法兰处、床身导轨的加厚段;
-
类型:大型铸件优先采用 “顶冒口”(补缩范围大),中小型铸件可采用 “侧冒口”(节省金属液);冒口高度通常为直径的 1.2-1.5 倍,容积需满足 “补缩铸件热节体积”(冒口体积≈1.5 倍热节体积);
-
材质:砂型模具中常用 “发热冒口”(添加发热剂,延长冒口凝固时间),金属型模具中用 “保温冒口”(减少散热),避免冒口先于铸件凝固失去补缩作用。
-
冷铁设计:
-
作用:在铸件的薄壁或散热快的部位设置冷铁(常用铸铁冷铁、钢冷铁),加速局部冷却,强制实现 “从薄壁到厚壁、从远离冒口到靠近冒口” 的顺序凝固;
-
要求:冷铁需与铸件表面紧密贴合(避免冷铁与铸件间产生气隙导致气孔),大型冷铁需开设 “排气孔”;冷铁尺寸需根据铸件壁厚计算,通常冷铁厚度为铸件壁厚的 0.8-1.2 倍。
机床铸件常带有内腔(如床身的润滑油道、立柱的减重孔),需通过砂芯成型,砂芯设计需重点控制 “强度、透气性、定位准确性”:
-
砂芯材质选择:
-
受力大、要求高的砂芯(如油道砂芯)采用 “树脂砂芯”(强度高、溃散性好);
-
普通内腔砂芯可采用 “水玻璃砂芯”(成本低),但需控制水分含量(避免铸件产生气孔)。
-
砂芯定位与固定:
-
在砂芯上设计 “芯头”(与砂型的芯座配合),芯头需有足够长度(通常为砂芯直径的 1.5-2 倍),防止砂芯在充型时移位;
-
大型砂芯需设置 “芯撑”(金属芯撑,材质与铸件匹配),芯撑表面需除锈、涂防锈漆,避免芯撑与铸件熔合不良产生缺陷。
-
砂芯排气:
-
砂芯内部需开设 “排气通道”(直径 8-12mm),并与模具的排气系统连通,确保砂芯受热产生的气体能排出(防止铸件内部气孔)。
灰铸铁在凝固和冷却过程中会产生收缩(线收缩率约 0.8-1.2%),若模具尺寸未考虑收缩补偿,铸件冷却后会出现尺寸偏小,无法满足机床精度要求,因此需进行 “收缩率补偿设计”:
-
收缩率确定:
-
根据铸件结构(壁厚越厚,收缩率越大)、模具类型(金属型收缩率略小于砂型)确定补偿系数,例如大型床身铸件的收缩率通常取 1.0-1.2%,小型工作台取 0.8-1.0%;
-
铸件的 “关键精度面”(如导轨面、定位孔)需单独调整收缩率,例如导轨面的收缩率可适当减小(取 0.9%),避免冷却后精度超差。
-
尺寸标注:
-
在模具图纸上明确标注 “补偿后的尺寸”,并注明收缩率;例如铸件设计尺寸为 1000mm,收缩率 1%,则模具对应尺寸为 1010mm。
若采用金属型模具生产大批量机床铸件,需额外考虑模具的强度与散热,避免模具变形或过热失效:
-
模具材质选择:采用耐热铸铁(如 HT300)或球墨铸铁(QT500-7)制作金属型,确保模具能承受 1400℃以上的金属液冲击;
-
壁厚设计:金属型的壁厚需均匀(避免局部过热),通常为铸件壁厚的 2-3 倍,同时在模具外壁设置 “加强筋”,防止模具长期使用后变形;
-
散热系统:在模具的热节对应部位(如与铸件厚壁接触的模具区域)开设 “冷却水套” 或 “散热片”,控制模具工作温度在 300-400℃(温度过高会导致铸件粘模,过低会影响铸件成型)。
-
脱模斜度:在模具的垂直壁面(尤其是砂型模具)设计 0.5-1° 的脱模斜度,避免铸件脱模时拉伤表面;
-
圆角过渡:模具的所有棱角处需设计圆角(R2-R5),一方面避免铸件产生应力集中(机床铸件需长期承受切削力,应力集中易导致开裂),另一方面防止砂型棱角处脱落产生砂眼;
-
表面处理:金属型模具的型腔表面需抛光(粗糙度 Ra≤1.6μm),砂型模具的型腔表面需涂刷 “脱模剂”(如石墨涂料),减少铸件与模具的粘连。
-
无锡市铸造厂拥有68年铸造加工经验,欢迎来电咨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