铸铁机床铸件(如床身、工作台、立柱等)是机床的 “基础骨架”,其精度、刚度、耐磨性和稳定性直接决定
机床加工精度与使用寿命。由于机床铸件通常具有
体积大、壁厚不均、结构复杂(含导轨面、内腔、筋板)、精度要求高(尤其导轨面需长期保持尺寸稳定性)等特点,其铸造加工工艺需围绕 “减少缺陷、控制变形、保证性能” 展开,核心流程可分为
铸造工艺和
后续加工工艺两大环节,具体如下:
铸造工艺需重点解决 “防止缩孔 / 缩松、控制应力变形、保证材质均匀性” 三大问题,常用工艺以砂型铸造为主(适合复杂结构、大尺寸铸件),部分高精度件可辅助消失模铸造,具体流程及关键步骤如下:
-
落砂:铸件浇注后需自然冷却至 200℃以下再落砂(避免温差过大产生热应力),大型铸件冷却时间≥48 小时;
-
清理:采用抛丸机去除表面粘砂(抛丸强度≥0.3MPa,保证表面粗糙度 Ra≤12.5μm),人工清理浇冒口(需用气割切除,避免锤击导致铸件裂纹),并修补表面小缺陷(如气孔、砂眼,用铸铁焊条冷焊修补)。
机床铸件(尤其床身、工作台)因壁厚不均,冷却后易产生内应力,导致后续加工后变形,必须进行去应力退火,关键工艺:
-
加热温度:550-600℃(低于灰铸铁相变温度,避免材质性能变化);
-
保温时间:根据铸件重量调整,一般为 2-4h/100mm(如 5 吨床身保温 10-12 小时);
-
冷却速度:随炉缓冷(≤50℃/h)至 200℃以下出炉,确保内应力消除率≥80%;
-
时效处理:高精度机床铸件需额外进行自然时效(露天放置 6-12 个月) 或人工时效(200-250℃保温 10-15 小时) ,进一步稳定尺寸(防止加工后精度漂移)。
铸造后的粗坯需通过机械加工达到图纸要求,核心是 “保证导轨面、安装面的精度与表面质量”,流程如下:
-
加工内容:铣削或刨削铸件基准面(如床身底面)、粗铣导轨面(留 2-3mm 精加工余量)、钻扩内腔孔系;
-
设备选择:大型龙门铣床、落地镗铣床(承重≥铸件重量 1.5 倍);
-
关键要求:粗加工后需进行二次去应力退火(针对加工产生的机械应力,温度 450-500℃,保温 2-3 小时),避免精加工后变形。
-
加工内容:精铣基准面(平面度≤0.05mm/m)、半精铣导轨面(留 0.5-1mm 余量)、加工定位孔(孔距公差 ±0.02mm);
-
精度控制:采用 “基准统一原则”,以粗加工确定的基准面为定位基准,避免基准转换误差。
机床铸件的核心精度面是导轨面(如矩形导轨、V 型导轨),需达到 “高平面度、低粗糙度、良好耐磨性”,加工工艺如下:
-
导轨面加工:
-
精铣:用高速端面铣刀(硬质合金材质)精铣,保证平面度≤0.03mm/m,表面粗糙度 Ra≤3.2μm;
-
磨削:高精度机床导轨需进一步导轨磨床磨削(如 M1432 型),采用 “多次走刀、小进给量”(进给量 5-10mm/min),最终平面度≤0.01mm/m,表面粗糙度 Ra≤0.8μm;
-
刮研:超精密机床(如坐标镗床)导轨需人工刮研,通过 “着色法” 检查接触点(每 25mm×25mm 面积内接触点≥16 个),确保导轨贴合精度。
-
其他关键面加工:安装面(如电机座、轴承座)需精镗或精磨,保证平行度 / 垂直度≤0.02mm/m(相对导轨面)。
-
导轨面淬火:对灰铸铁导轨面进行中频感应淬火,淬火层深度 2-3mm,硬度达 HRC50-55,提高耐磨性(淬火后需低温回火 200-220℃,消除淬火应力);
-
防锈处理:非加工面(如铸件外壁)涂防锈漆,加工面(除导轨面)涂防锈油,防止储存或运输过程中锈蚀。
-
防止变形:核心是 “缓慢冷却 + 多次去应力退火”,尤其大型床身需控制冷却速度(≤30℃/h),避免壁厚差异导致的翘曲;
-
避免缩孔 / 缩松:通过 “热节计算” 合理设计冒口和冷铁,确保铁水补缩充分(冒口凝固时间需晚于铸件热节);
-
控制导轨精度:加工过程中需 “恒温加工”(车间温度 20±2℃),避免温度变化导致的尺寸误差;
-
保证材质均匀性:熔炼时需充分搅拌铁水(搅拌时间≥5 分钟),防止成分偏析,浇注前取样检测(光谱分析成分,金相分析石墨形态)。
-
无锡市铸造厂拥有68年铸造加工经验,欢迎来电咨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