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铬铸铁的分类方式多样,核心依据包括
化学成分(尤其是铬含量、碳含量及合金元素) 、
显微组织特征 和
应用场景,不同分类体系对应不同的性能特点与适用领域。以下是最常见的分类方式及具体类别解析:
铬是高铬铸铁的核心合金元素,其含量直接决定了基体稳定性、碳化物类型(影响耐磨性)及耐蚀性,是最基础的分类依据。
碳含量直接影响高铬铸铁中碳化物的析出量(碳化物是耐磨核心相),进而决定材料的硬度与韧性平衡。
-
低碳高铬铸铁
-
碳含量:1.0%~2.0%
-
特征:碳化物数量较少(10%~20%),基体以马氏体 + 少量奥氏体为主,韧性较高但耐磨性稍弱,可通过热处理(如低温回火)进一步提升硬度。
-
应用:承受一定冲击的磨损件(如建筑机械铲斗、输送链板)。
-
中碳高铬铸铁
-
碳含量:2.0%~3.0%
-
特征:碳化物数量适中(20%~25%),M?C?碳化物均匀分布,耐磨性与韧性兼顾,是应用最广泛的类型。
-
应用:通用耐磨件(如破碎机锤头、振动筛板、磨煤机衬板)。
-
高碳高铬铸铁
-
碳含量:3.0%~4.5%
-
特征:碳化物数量多(25%~35%),硬度极高(HRC60~65),耐磨性最优但韧性差(易脆裂),需避免冲击载荷。
-
应用:无冲击的强磨损场景(如球磨机研磨体、矿渣磨衬板、粉末冶金模具)。
通过添加其他合金元素(如 Ni、Mo、Cu、V 等),可改善高铬铸铁的淬透性、韧性、耐蚀性或高温耐磨性,形成不同功能导向的类别。
高铬铸铁的性能与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直接相关,按组织状态可分为以下两类:
-
铸态高铬铸铁
-
组织:铸态下多为奥氏体 + M?C?碳化物(部分区域可能有珠光体),硬度较低(HRC40~50),韧性差。
-
特征:无需复杂热处理,成本低,但性能受限,仅适用于低要求场景。
-
应用:临时替代件、低负荷磨损配件(如轻型农机犁铧)。
-
热处理态高铬铸铁
-
组织:通过 “水淬 + 回火” 处理,基体转变为马氏体 + 少量残余奥氏体 + M?C?碳化物,硬度提升至 HRC55~65,韧性改善。
-
细分:根据回火温度不同,可进一步分为 “低温回火态(180~250℃,侧重硬度)” 和 “中温回火态(300~400℃,侧重韧性)”。
-
应用:绝大多数工业耐磨件(如渣浆泵过流件、破碎机核心部件)。
高铬铸铁的分类本质是 **“性能需求→成分设计→组织调控”** 的对应关系:
-
若需高耐磨性 + 无冲击:选高碳(3.0%~4.5% C)、高铬(18%~30% Cr)类型;
-
若需耐磨 + 抗冲击:选中碳(2.0%~3.0% C)、镍钼合金化类型;
-
若需耐磨 + 耐蚀:选超高铬(>30% Cr)或铜合金化类型;
-
若为大型件:选镍强化高铬铸铁(保证淬透性)。
明确分类有助于根据具体工况精准选择材料,平衡 “耐磨性、韧性、成本” 三者关系。
无锡市铸造厂拥有68年铸造加工经验,欢迎来电咨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