矿山机械配件(如
破碎机锤头、
耐磨衬板、
球磨机磨球等)的耐磨性是决定其使用寿命的核心指标,而铸造工艺中
材料成分控制、金相组织调控、铸件内部质量优化、表面状态处理四大类环节,直接通过影响配件的硬度、致密度、抗剥落能力,最终决定其耐磨性表现。以下结合具体工艺环节,拆解其对耐磨性的关键影响:
配件的耐磨性首先依赖于铸造材料的 “先天性能”,而冶炼环节是材料成分和纯净度的核心控制关口,直接决定金属基体的抗磨损潜力。
矿山耐磨配件常用材料(高锰钢、高铬铸铁、耐磨合金钢等)的耐磨性,本质是合金元素形成的 “硬质相”(如碳化物)与 “韧性基体”(如奥氏体、马氏体)的协同作用,冶炼时元素含量偏差会直接破坏这种平衡:
-
高锰钢(ZGMn13):需严格控制锰(Mn: 11%-14%) 和碳(C: 1.0%-1.4%) 含量。若 Mn<11%,无法形成稳定的奥氏体基体,受冲击后无法触发 “加工硬化”(表面硬度从 HB200 升至 HB500 以上),耐磨性骤降 50% 以上;若 C>1.4%,会析出网状碳化物,虽硬度升高,但基体脆性增加,磨损时易发生 “崩裂剥落”,反而缩短寿命。
-
高铬铸铁(如 Cr20):核心是铬(Cr: 18%-25%) 与碳(C: 2.5%-3.2%) 的比例。Cr/C 比值需控制在 7-9 之间,才能形成大量弥散分布的M?C?型碳化物(硬度高达 HV1800-2200,是抗磨核心);若 Cr 含量不足,会形成硬度更低的 M?C 型碳化物(HV1000 左右),耐磨性下降 40%;若 C 过高,碳化物会聚集呈块状,导致基体与碳化物结合力减弱,磨损时碳化物易脱落,形成 “磨粒坑”,加速磨损。
-
耐磨合金钢(如 NM450):需控制铬(Cr: 0.8%-1.5%)、钼(Mo: 0.2%-0.5%) 等元素,通过形成细小碳化物细化晶粒,提升基体硬度(HB450-500);若 Mo 含量不足,晶粒粗大,硬度不均,局部软点会成为磨损 “突破口”。
冶炼过程中若未有效去除硫(S)、磷(P)及非金属夹杂物(氧化物、硫化物),会严重破坏金属基体的连续性,成为磨损失效的 “薄弱点”:
-
硫(S):含量需控制在 0.03% 以下。若 S 超标,会形成低熔点的 FeS、MnS,这些化合物在晶界聚集,导致基体结合力下降,磨损时易从晶界处剥离,形成 “片状磨损”。
-
磷(P):含量需<0.07%。P 会在高锰钢中形成脆性的磷共晶,分布于晶界,受冲击或摩擦时易开裂,产生 “微剥落”,加速磨损。
-
非金属夹杂物:通过 “电弧炉(EAF)+ 精炼炉(LF/VOD)+ 氩气保护浇注” 工艺,可将夹杂物含量控制在≤2 级(按 GB/T 10561 标准)。若夹杂物过多(如≥4 级),这些硬度低于基体的夹杂物会在摩擦中先被磨掉,形成微小凹坑,后续磨粒(如矿石)会嵌入凹坑,引发 “三体磨损”(磨粒 + 基体 + 凹坑),耐磨性大幅降低。
浇注过程决定铸件的成型质量,若存在气孔、缩孔、缩松等内部缺陷,会直接降低配件的致密度,导致磨损时缺陷处优先失效,成为 “磨损失效源”。
-
浇注温度: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损害耐磨性:
-
过高(如高铬铸铁>1520℃):会导致晶粒粗大,碳化物聚集长大,基体与碳化物结合界面变脆,磨损时碳化物易脱落;同时,高温会使铸件收缩量增大,易产生缩孔。
-
过低(如高锰钢<1480℃):钢水流动性差,充型不充分,易产生 “冷隔”(铸件局部未融合)或 “浇不足”,冷隔处的结合强度仅为基体的 60%-70%,摩擦时会从冷隔处开裂,形成大面积剥落。
-
浇注速度:需匹配配件壁厚设计,避免卷入气体或充型不足:
-
薄壁件(如小型斗齿,壁厚<20mm):需快速浇注(1.5-2m/s),防止钢水提前凝固;若速度慢,易产生冷隔,耐磨性下降 30%。
-
厚壁件(如磨机衬板,壁厚>80mm):需缓慢浇注(0.5-1m/s),利于气体排出和顺序凝固;若速度快,会卷入空气形成气孔(直径>0.5mm),气孔处致密度低,摩擦时易形成 “磨粒嵌入点”,加速磨损。
矿山配件多为厚壁件(如破碎机转子体、磨球),若补缩系统(冒口、冷铁)设计不合理,易在铸件心部产生缩孔或缩松:
-
缩孔:若冒口尺寸不足(如冒口高度<铸件壁厚的 1.5 倍),无法补缩铸件凝固时的体积收缩,心部会形成直径>5mm 的缩孔,缩孔处几乎无承载能力,磨损时会直接 “崩掉”,形成大尺寸凹坑。
-
缩松:若冷铁布置不当(如未在厚壁处设置外冷铁),铸件凝固速度不均,心部会形成细小疏松孔洞(孔径<1mm),缩松区域的硬度比致密区域低 10%-15%,摩擦时会优先被磨耗,导致配件 “局部快速减薄”。
铸造后的热处理是 “定制” 配件金相组织的关键,通过调整硬质相(如碳化物)的形态、分布及基体组织(如奥氏体、马氏体)的硬度,直接决定耐磨性水平,不同材料的热处理工艺对耐磨性的影响差异显著:
矿山配件的磨损从表面开始,铸造后的表面处理环节(清理、打磨、表面强化)直接影响表面硬度、平整度及缺陷,决定 “初期耐磨性” 是否稳定。
砂型铸造(尤其是水玻璃砂、树脂砂)的铸件表面易残留粘砂(砂粒嵌入表面)或氧化皮(厚度 5-10μm):
-
粘砂:若未通过喷丸(压力 0.6-0.8MPa)或抛丸清理干净,表面残留的砂粒(硬度 HV800-1000)会在初期使用中与矿石磨粒形成 “双磨粒磨损”,加速配件表面刮擦,同时砂粒脱落会留下微小凹坑,成为后续磨损的 “起点”。
-
氧化皮:氧化皮主要成分为 Fe?O?、Fe?O?,硬度低(HV300-400)且与基体结合力弱,若未去除,在首次摩擦中会快速脱落,导致配件 “初期快速减薄”(1-2 小时磨损量可达正常磨损的 3 倍)。
对于高要求配件(如大型破碎机锤头),会额外增加表面强化工艺,进一步提升耐磨性:
-
表面淬火:通过感应加热(频率 15-30kHz)对配件表面(深度 3-5mm)进行淬火,使表面硬度提升 20%-30%(如高锰钢表面从 HB200 升至 HB250-300),加工硬化层形成更快,初期耐磨性提升 40%。
-
喷丸强化:采用高硬度钢丸(HV600+)对表面进行喷丸(覆盖率 100%),使表面形成 0.1-0.2mm 的残余压应力层,抑制磨损时微裂纹的产生,减少 “剥落磨损”,耐磨性提升 15%-20%。
铸造工艺通过 “冶炼定成分→浇注定致密度→热处理定组织→表面处理定状态” 的连锁作用,最终决定配件的耐磨性:
-
若冶炼时合金元素偏差→ 无足够硬质相→ 基体抗磨能力弱;
-
若浇注时产生缩松→ 局部致密度低→ 磨损时优先失效;
-
若热处理工艺失控→ 组织脆性增加→ 易剥落;
-
若表面粘砂未清理→ 初期磨损加速→ 寿命缩短。
-
无锡市铸造厂拥有68年铸造加工经验,欢迎来电咨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