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铬铸铁的耐磨性核心依赖其内部
硬质相(如 M?C?碳化物)的形态、分布、数量及
基体组织的强韧性匹配,因此提高其耐磨性需围绕 “优化硬质相特性”“增强基体支撑”“改善组织均匀性” 三个核心方向展开,具体方法可分为成分调控、工艺优化、热处理强化、表面改性四大类,以下是详细说明:
成分是决定高铬铸铁组织与性能的根本,通过调整关键元素含量,可直接提升硬质相硬度、数量及基体强韧性,从而增强耐磨性。
铸造过程中若出现缩孔、疏松、碳化物偏析等缺陷,会导致局部耐磨性骤降(缺陷处易优先磨损或崩裂),需通过工艺控制改善组织均匀性。
-
控制冷却速度:细化碳化物与晶粒
-
冷却速度过慢:碳化物易长成粗大网状或长条状,晶界间隙大,受力时碳化物易脱落;
-
优化方案:采用金属型铸造(比砂型冷却快 3-5 倍) 或砂型 + 冷铁(在厚大部位设置冷铁,加速局部冷却),使碳化物细化为短杆状或颗粒状,同时细化基体晶粒(提升基体对碳化物的支撑力)。
-
减少偏析:保证成分与组织均匀
-
高铬铸铁熔点高、流动性差,易出现 Cr、C 元素偏析(局部 Cr/C 低,形成软质区);
-
优化方案:
-
铸造前采用感应炉精炼,确保熔液成分均匀;
-
浇注时控制浇注温度(1450-1550℃,过高易导致晶粒粗大,过低易产生浇不足);
-
对大型件采用顺序凝固,避免缩孔、疏松集中在磨损工作面。
-
调整浇注系统:避免夹杂卷入
-
浇注系统设计不合理易卷入砂粒、氧化皮等杂质,成为磨损 “薄弱点”;
-
优化方案:采用底注式或阶梯式浇注系统,降低熔液流速,减少卷渣;在浇口杯设置过滤网,过滤杂质。
高铬铸铁铸态组织通常为 “奥氏体 + 网状碳化物”,硬度低(<40HRC)、韧性差,需通过热处理将基体转变为强韧性更优的组织,同时进一步改善碳化物形态。
-
水韧处理:改善韧性,避免基体脆化
-
目的:将铸态奥氏体部分转变为回火马氏体 / 贝氏体(硬度 50-60HRC),同时保留少量残余奥氏体(缓冲冲击应力),抑制碳化物析出;
-
工艺参数:加热至1050-1100℃(保温 2-4h,使碳化物部分溶解、成分均匀),然后水淬快速冷却(避免碳化物重新析出)。
-
适用场景:适用于有一定冲击的磨损工况(如破碎机颚板、反击板),平衡耐磨性与抗冲击性。
-
时效处理:进一步提升硬度
-
目的:对水韧处理后的工件,在250-400℃ 保温 2-6h,使基体中析出细小的 MC 碳化物,硬度可提升 3-5HRC(从 55HRC 升至 60HRC 左右);
-
注意:时效温度过高(>450℃)会导致残余奥氏体分解为脆性渗碳体,反而降低韧性,需严格控制温度。
-
低温回火:消除内应力
-
水淬后工件内应力较大,易在磨损过程中开裂;
-
工艺:水韧处理后立即进行180-220℃低温回火(保温 1-2h),消除内应力,同时不降低硬度。
对于高铬铸铁工件的关键磨损面(如破碎机衬板的受冲击面、磨辊的碾压面),可通过表面改性进一步提升表层硬度与耐磨性,常用技术包括:
-
表面淬火:形成高硬度表层
-
采用感应加热表面淬火(频率 10-100kHz),将工件表层(2-5mm)快速加热至 Ac?以上(1000-1100℃),然后水淬,使表层形成细晶粒马氏体 + 高密度 M?C?碳化物,表层硬度可达 62-65HRC,比心部高 5-8HRC;
-
优势:不改变心部韧性,仅强化表层,适合 “表层高磨、心部抗冲击” 的工况。
-
热喷涂 / 堆焊:构建超硬涂层
-
对磨损严重的部位,采用等离子喷涂 WC-Co 涂层(硬度 80-85HRA,远高于高铬铸铁的 60HRC)或堆焊高铬合金焊丝(含 Cr25%-30%、C2%-3%,堆焊层硬度 65-68HRC);
-
优势:可修复已磨损的工件,延长使用寿命(如磨煤机衬板堆焊后寿命可延长 2-3 倍)。
-
激光表面合金化:优化表层组织
-
利用激光高能量密度(10?-10?W/cm²),将工件表层与添加的 Cr、V、C 等合金粉末快速熔化、凝固,形成超细晶粒 + 纳米级碳化物的强化层,表层硬度>70HRC,耐磨性比基材提升 1.5-2 倍;
-
特点:热影响区小(<0.1mm),工件变形小,适合精密耐磨件。
高铬铸铁的耐磨性并非单一指标决定,而是 “硬质相(硬度、数量、形态) + 基体(强韧性、支撑力) + 组织均匀性(无缺陷) ” 三者的协同作用。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具体磨损工况(如磨粒硬度、冲击载荷大小)选择优化方案:
-
纯磨粒磨损(如球磨机衬板):优先提升碳化物数量与硬度(高 Cr、高 C+Mo/V 添加),配合金属型铸造 + 时效处理;
-
磨粒 + 冲击磨损(如破碎机颚板):需平衡韧性,采用 “中 Cr+C/Ni 调整 + 水韧处理 + 表面淬火”,避免崩裂。
-
无锡市铸造厂拥有68年铸造加工经验,欢迎来电咨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