球墨铸铁(
QT500-7)是典型的
中强度韧性球墨铸铁,其牌号中 “500” 代表最低抗拉强度≥500MPa,“7” 代表最低断后伸长率≥7%,需通过精准的热处理调控基体组织(以珠光体 + 铁素体为主)来实现性能要求。与
灰铸铁(如
HT350)或其他牌号球墨铸铁(如 QT600-3、QT400-18)相比,其热处理环节具有 **“基体调控为核心、兼顾强度与韧性平衡、工艺参数精细化”** 的特点,具体可从工艺类型、关键控制要点、与其他材质差异三方面展开分析:
QT500-7 的性能需求(中等强度 + 较好韧性)决定了其热处理以 “优化珠光体与铁素体比例” 为目标,主流工艺为正火处理,部分场景会搭配预处理或时效处理,具体特点如下:
正火是 QT500-7 实现 “珠光体(占比约 50%-70%)+ 铁素体(占比约 30%-50%)” 混合基体的关键,目的是在保证强度的同时,避免铁素体过多导致强度不足,或珠光体过多导致韧性下降。
工艺流程与特点:
-
加热阶段:将铸件缓慢加热至 860-920℃(需高于奥氏体化温度 Ac1,低于渗碳体分解温度,避免石墨球长大或氧化),保温 1-3 小时(根据铸件壁厚调整,确保组织均匀奥氏体化)。
-
冷却阶段:从奥氏体化温度空冷或强制风冷(区别于退火的缓冷),通过控制冷却速度(通常 5-15℃/min),使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部分转变为珠光体(细片状),部分转变为铁素体(围绕石墨球析出),最终形成 “铁素体包围石墨球、珠光体填充间隙” 的均匀组织。
-
性能导向:空冷速度越快,珠光体占比越高,强度略高但韧性略降;需通过试验匹配冷却速度,确保抗拉强度≥500MPa 且伸长率≥7%。
QT500-7 铸件在铸造过程中易因冷却不均产生内应力,若直接进行正火可能导致变形或开裂,因此需先进行去应力退火预处理:
-
工艺参数:加热至 550-650℃,保温 2-4 小时(壁厚越大保温时间越长),随后随炉缓冷至 200℃以下出炉。
-
特点:仅消除内应力,不改变基体组织(仍为铸造态的珠光体 + 铁素体 + 少量渗碳体),为后续正火的组织均匀性提供保障。
对于精度要求极高的 QT500-7 铸件(如机床主轴、液压阀块),正火后需补充低温时效处理:
-
工艺参数:加热至 180-250℃,保温 4-8 小时,随炉缓冷。
-
特点:通过析出微量碳化物(如渗碳体),稳定基体组织,避免铸件在长期使用中因组织转变导致尺寸变形,不影响强度和韧性。
灰铸铁(HT350)的强度依赖石墨形态和珠光体占比,无需复杂热处理(仅需去应力退火),而 QT500-7 需通过正火调控基体,核心差异如下:
不同牌号球墨铸铁的热处理差异源于性能目标,QT500-7 处于 “韧性型(QT400-18)” 与 “强度型(QT600-3)” 之间,工艺参数需精准匹配:
-
壁厚敏感性:厚壁铸件(如大型机床床身)中心冷却慢,易形成过多铁素体,需延长奥氏体化保温时间或采用分段冷却(先空冷至 600℃再缓冷);薄壁件则需控制空冷速度,避免珠光体过多导致韧性不足。
-
石墨球完整性:若加热温度过高(>950℃)或保温时间过长,易导致石墨球 “长大” 或 “球化衰退”,降低强度和韧性,因此需严格监控炉温均匀性(温差≤±15℃)。
-
成分匹配性:QT500-7 的化学成分(C:3.4-3.8%,Si:2.4-2.8%,Mn:0.5-0.8%)需与热处理匹配 ——Si 含量过高易促进铁素体形成,需适当提高正火温度;Mn 含量过高易形成渗碳体,需延长保温时间消除。
-
无锡市铸造厂拥有68年铸造加工经验,欢迎来电咨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