铸铁材质的
减速机壳体加工工艺需结合其材质特性(脆性较高、耐磨性好)和结构特点(多为箱型结构,含轴承孔、法兰面、螺栓孔等精密加工部位),通常包括以下主要环节:
-
模具设计与制造
根据壳体结构图纸制作砂型模具(常用
树脂砂或水玻璃砂),需预留加工余量(关键部位如轴承孔余量 5-8mm,平面余量 3-5mm),并设计合理的浇注系统(浇口、冒口)以避免缩孔、气孔。
-
熔炼与浇注
-
灰铸铁(如 HT250):将生铁、废钢、回炉料按比例投入冲天炉或中频炉,熔炼至 1400-1450℃,加入硅铁、锰铁调整成分,出炉前进行孕育处理(加入硅钡合金)促进石墨化。
-
球墨铸铁:在灰铸铁基础上,浇注前加入球化剂(镁合金或铈合金),使石墨呈球状分布,随后进行孕育处理(防止球化衰退)。
-
浇注:将铁水注入砂型,控制浇注温度(灰铸铁 1300-1350℃,球墨铸铁 1350-1400℃)和速度,避免冲砂、冷隔等缺陷。
-
落砂与清理
铸件冷却至 200℃以下后开箱落砂,去除浇冒口、飞边毛刺,采用抛丸处理清除表面粘砂,获得粗糙毛坯。
-
时效处理
铸铁壳体铸造后内部存在残余应力,易导致加工后变形,需进行:
-
自然时效:将毛坯露天存放 6-12 个月,通过环境温度变化缓慢释放应力(适合精度要求不高的壳体)。
-
人工时效:将铸件加热至 500-600℃(灰铸铁)或 550-600℃(球墨铸铁),保温 4-8 小时,随炉缓慢冷却至 150℃以下出炉,可大幅缩短时效周期(适合批量生产)。
-
基准面加工
以壳体底面或大法兰面为定位基准,采用龙门铣床或卧式铣床铣削基准平面,保证平面度(≤0.1mm/1000mm),为后续加工提供定位基准。
-
轴承孔与止口粗加工
-
用摇臂钻床或卧式镗床对轴承孔进行粗镗,预留 2-3mm 精加工余量,同时粗加工孔端止口(用于轴承定位)。
-
对壳体上的连接法兰面进行粗铣,保证与基准面的垂直度(≤0.05mm/100mm)。
-
辅助孔加工
用钻床加工壳体上的螺栓孔、油孔、通气孔等非精密孔,螺纹孔可先钻底孔再攻丝(如 M16 螺栓孔钻 Φ14.5mm 底孔)。
-
半精加工关键部位
对轴承孔、安装面进行半镗或半铣,预留 0.5-1mm 精加工余量,减少精加工时的切削力和变形。
-
振动时效(可选)
对精度要求高的壳体(如高速减速机),半加工后进行振动时效处理:通过振动器使壳体在共振频率下振动 20-40 分钟,进一步消除残余应力,防止精加工后变形。
-
基准面精铣
用精密铣床(如数控龙门铣)精铣基准面,表面粗糙度控制在 Ra1.6-3.2μm,平面度≤0.05mm/1000mm。
-
轴承孔精镗
-
采用数控镗床或卧式加工中心,以基准面定位,精镗轴承孔至设计尺寸(如 Φ120H7 公差),保证孔的圆度(≤0.005mm)、圆柱度(≤0.01mm)及同轴度(多轴孔同轴度≤0.02mm)。
-
精镗孔端止口,保证止口与孔的垂直度(≤0.01mm/100mm)。
-
法兰面与连接孔精加工
-
精铣法兰结合面,保证与轴承孔的垂直度(≤0.02mm/100mm),表面粗糙度 Ra3.2μm。
-
对螺栓孔进行精铰或扩孔,保证孔位公差(±0.1mm),螺纹孔采用丝锥精攻,确保配合精度。
-
表面处理
-
非加工表面:去除氧化皮后涂底漆(如环氧底漆)和面漆(如聚氨酯漆),增强耐腐蚀性(尤其用于潮湿环境的壳体)。
-
加工表面:轴承孔内表面可进行精磨(Ra0.8μm),保证与轴承的配合精度。
-
最终检验
-
尺寸检验:用三坐标测量仪检测关键尺寸(轴承孔直径、孔距、平面度等),确保符合图纸要求。
-
密封性试验:通过油池加压(0.2-0.3MPa)或煤油渗透法,检查壳体是否有渗漏(重点检查铸件缺陷及接合面)。
-
平衡检验:对高速减速机壳体,需进行静平衡或动平衡测试,避免运行时产生振动噪声。
-
无锡市铸造厂拥有68年铸造加工经验,欢迎来电咨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