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
铸铁减速机壳体的加工过程中,精度控制直接影响减速机的装配质量、运行稳定性(如振动、噪声)和使用寿命(如轴承磨损)。需从
基准选择、加工顺序、工艺方法、设备精度、检测手段等多方面综合管控,具体措施如下:
-
基准选择原则
-
以壳体的底面或大法兰结合面作为主定位基准(符合 “基准重合原则”),该面与轴承孔轴线的垂直度、与安装面的平行度是关键,需优先加工并保证平面度(≤0.05mm/1000mm)。
-
以壳体上的两个工艺孔或轴承孔毛坯面作为辅助定位基准,通过 “一面两孔” 定位方式(夹具采用平面支撑 + 两个圆柱销),确保加工过程中工件位置稳定,减少定位误差(定位误差需≤1/3 工件公差)。
-
基准精度保障
-
基准面粗加工后需经时效处理消除应力,再进行精铣(表面粗糙度 Ra1.6μm,平面度≤0.03mm/1000mm),避免后续加工因基准变形导致误差。
-
定位用的工艺孔需在粗加工阶段钻出,半精加工时扩至精度 H12,确保与夹具销的配合间隙稳定(0.02-0.05mm)。
遵循 “先基准后其他、先粗后精、先面后孔、先主后次” 的原则,具体顺序设计如下:
-
先加工基准面:优先铣削底面和大法兰面,为后续孔加工提供稳定定位基准。
-
粗加工去除大余量:对轴承孔、连接面进行粗镗 / 粗铣(留 2-3mm 余量),此时切削力大、发热多,避免直接加工精密部位导致变形。
-
二次时效处理:粗加工后进行人工时效(500-600℃保温 4-6 小时)或振动时效(共振频率下振动 30 分钟),消除切削应力(尤其铸铁脆性大,应力释放易导致开裂或变形)。
-
半精加工过渡:对轴承孔、结合面半镗 / 半铣(留 0.5-1mm 余量),进一步释放残余应力,同时修正粗加工误差。
-
精加工保证精度:最后对轴承孔(精镗)、基准面(精铣)、法兰面(精铣)进行精密加工,此时余量小、切削力小,可控制变形(精加工时切削深度≤1mm,进给量≤0.15mm/r)。
-
尺寸精度:采用数控镗床或加工中心精镗,通过刀具补偿(每加工 3-5 件检测一次,补偿刀具磨损量)控制孔径公差(如 H7 级,Φ100H7 的公差为 + 0.035mm)。
-
形位公差:
-
圆度 / 圆柱度:精镗时采用浮动镗刀(刀具可径向微量浮动,自动补偿机床主轴误差),保证圆度≤0.005mm,圆柱度≤0.01mm。
-
同轴度:多轴孔(如输入轴、输出轴孔)加工时,以基准孔为定位基准,一次装夹完成所有孔的精镗,避免多次装夹的定位误差(同轴度≤0.02mm)。
-
垂直度:轴承孔与法兰止口面的垂直度(≤0.01mm/100mm),通过镗床主轴与工作台的垂直度校准(定期用水平仪检测,误差超 0.01mm/m 需调整)保证。
-
平面度:精铣时采用数控龙门铣床,通过分段铣削(每段 500mm 内)和刀具轨迹优化(如螺旋线进给),控制平面度≤0.05mm/1000mm;对高精度壳体,可增加磨削工序(平面磨床精磨,平面度≤0.02mm/1000mm)。
-
表面粗糙度:结合面精铣时选用硬质合金刀片(如 WC-Co 合金),切削速度 80-120m/min,进给量 0.1-0.15mm/r,保证 Ra3.2μm(减少密封垫压缩不均导致的漏油)。
-
切削参数控制
-
铸铁脆性高,粗加工时采用低转速、大进给(转速 300-500r/min,进给量 0.3-0.5mm/r),避免切削温度过高导致工件退火;精加工时采用高转速、小进给(转速 800-1500r/min,进给量 0.05-0.1mm/r),减少表面粗糙度。
-
钻孔时使用顶角 118° 的高速钢钻头,并加注切削液(乳化液),避免铸铁屑堵塞钻头导致孔位偏移。
-
刀具选择
-
铣削平面:选用可转位硬质合金铣刀(如 TiAlN 涂层,耐磨性好),刀盘直径比加工面宽 20%,减少接刀痕。
-
镗孔:精镗时用立方氮化硼(CBN)刀具(硬度≥HV3000),适合铸铁高硬度表面(HB180-300)的精密加工,刀具寿命是硬质合金的 5-10 倍。
-
夹具设计
-
采用过定位辅助支撑:在壳体薄弱部位(如薄壁处)增加可调支撑,减少加工时的工件变形(支撑力需均匀,避免压伤表面)。
-
夹具定位面与工作台的平行度≤0.01mm/1000mm,定期用百分表校准,避免夹具误差传递到工件。
-
过程检测
-
粗加工后:用百分表检测基准面平面度、轴承孔粗镗后的孔径余量,不合格品需返工(如余量不足需补焊后重新加工)。
-
半精加工后:用游标卡尺(精度 0.02mm)检测关键尺寸,用杠杆百分表检测孔的同轴度(以基准孔为基准,旋转工件测量跳动量)。
-
精加工后:
-
轴承孔:用内径千分尺(精度 0.001mm)测直径,用圆度仪测圆度;多轴孔同轴度用芯轴 + 百分表检测(芯轴与孔的配合间隙≤0.01mm,旋转芯轴测跳动)。
-
平面度:用平板 + 塞尺(精度 0.01mm)或激光平面干涉仪(高精度壳体)检测。
-
最终检验
-
密封性检测:向壳体内注入煤油(或加压空气 0.3MPa),静置 30 分钟,检查结合面和铸件是否渗漏(允许单个气泡,不允许连续渗漏)。
-
三坐标测量:对批量生产的壳体,随机抽取 10% 用三坐标测量仪(精度≤0.005mm)检测全尺寸,生成误差报告并反馈至加工环节(如刀具补偿、夹具调整)。
-
设备精度维护
-
镗床、铣床等设备需定期校准(每月一次):主轴径向跳动≤0.005mm,轴向窜动≤0.003mm;工作台移动直线度≤0.01mm/1000mm。
-
加工中心需定期清理导轨油污,更换润滑油(如 32 号导轨油),避免因导轨磨损导致进给误差。
-
环境控制
-
精加工车间温度控制在 20±2℃(温度变化会导致工件热胀冷缩,如铸铁线膨胀系数 11.5×10??/℃,1 米长工件温度变化 10℃会产生 0.115mm 误差)。
-
避免振动干扰(如远离冲床、锻造设备),必要时安装防震地基(混凝土浇筑,厚度≥300mm)。
-
无锡市铸造厂拥有68年铸造加工经验,欢迎来电咨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