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型
球墨铸铁(简称 “球铁”)因兼具高强度、高韧性与良好铸造性能,广泛应用于重型装备、能源、轨道交通等领域。其铸造加工的质量控制需贯穿 “原材料 - 熔炼 - 造型 - 浇注 - 后处理” 全流程,核心是解决
球化不良、缩孔缩松、裂纹、夹杂物四大关键缺陷,同时确保力学性能达标。以下是各环节的核心质量控制要点:
原材料是决定球铁质量的基础,需重点管控化学成分稳定性与纯净度,避免有害元素干扰球化过程。
-
生铁(原料铁)
-
优先选用低硫、低磷的炼钢生铁或铸造生铁(如 Q10、Q12),要求 S≤0.03%、P≤0.07%(P 过高会导致铸件脆化,S 会消耗球化剂并阻碍石墨球化)。
-
控制微量元素含量:Pb(铅)、Ti(钛)、Bi(铋)等 “反球化元素” 需严格限制(如 Pb≤0.003%),此类元素会附着在石墨球表面,导致球化衰退、石墨畸变(如呈团絮状或不规则状)。
-
废钢
-
选用洁净废钢(如优质碳素结构钢废钢),避免混入合金钢废钢(含 Cr、Ni、Mo 等元素可能影响球化效果)或带油污、锈蚀的废钢(油污燃烧产生 CO/CO?,易导致气孔;锈蚀带入 O?,增加夹杂物)。
-
废钢加入比例通常控制在 10%-30%,过高会导致铁水碳含量过低,需额外增碳,增加工艺复杂度。
-
球化剂与孕育剂
-
球化剂:常用Mg-Si 系合金(如 Mg4SiFe、Mg5SiFe),根据铁水总量精准控制加入量(通常 0.8%-1.2%),Mg 含量过低会导致球化不良,过高则易产生 MgO 夹杂物和皮下气孔。
-
孕育剂:以Si-Fe 合金为主(如 75SiFe),部分场景搭配稀土孕育剂(改善石墨分布),加入量 0.6%-1.0%,需确保均匀分散(避免局部孕育不足导致白口或石墨粗大)。
-
存储要求:球化剂、孕育剂需防潮、防氧化(氧化后有效成分降低,影响球化 / 孕育效果),开封后尽快使用。
熔炼是球铁质量的 “核心环节”,需重点管控铁水化学成分、温度、球化 / 孕育工艺,避免球化衰退或成分波动。
-
熔炼设备选择
-
优先采用中频感应电炉(容量≥10t,适配大型铸件需求),其优点是升温快、温度均匀、成分易调控,且避免冲天炉熔炼时的硫含量波动(冲天炉易吸入焦炭中的硫)。
-
炉衬维护:定期检查炉衬厚度(避免烧穿导致铁水污染),熔炼前需预热炉衬至 800℃以上(防止铁水骤冷导致成分偏析)。
-
铁水化学成分管控
-
核心成分目标:C(3.5%-3.9%,保证石墨析出充足,降低收缩倾向)、Si(2.4%-2.8%,促进石墨球化,改善韧性)、Mn(0.3%-0.6%,固溶强化基体,过高易导致珠光体过多、韧性下降)、S(≤0.02%)、P(≤0.06%)。
-
在线检测:采用直读光谱仪实时分析铁水成分,熔炼过程中每 30 分钟取样一次,偏差超限时通过增碳剂(如石墨增碳剂)、硅铁调整 C、Si 含量,通过锰铁调整 Mn 含量。
-
铁水温度控制
-
熔炼温度:1480-1550℃(温度过低会导致铁水流动性差,易产生浇不足;过高则会加剧 Mg 元素烧损,导致球化衰退,且增加氧化夹杂物)。
-
浇注温度:根据铸件壁厚调整,通常比液相线高 50-80℃(如壁厚≥100mm 时,浇注温度 1380-1420℃),需用热电偶测温仪在浇包内实时监测,避免温度波动超 ±20℃。
-
球化与孕育工艺控制
-
球化工艺:常用 “冲入法”(将球化剂置于浇包底部,覆盖生铁屑 / 硅铁,铁水冲入后通过高温反应释放 Mg),需控制铁水冲入速度(过快易导致 Mg 剧烈燃烧,过慢则反应不充分),且浇包需预热至 400-600℃(防止 Mg 遇冷液化流失)。
-
孕育工艺:采用 “随流孕育 + 型内孕育” 双重孕育(大型铸件必选)—— 随流孕育(铁水浇注时在浇道内加入孕育剂,确保均匀性)、型内孕育(在铸件热节处放置孕育块,防止局部白口),避免单一孕育导致的孕育衰退。
-
球化效果检查:每炉铁水浇注前取 “三角试块”,冷却后观察断面:合格试块应无白口、石墨呈圆整球状(通过 100 倍金相显微镜观察,石墨球化级别需达 GB/T 1348-2019 中的**≥4 级**)。
大型球铁铸件(如风电轮毂、机床床身)通常采用砂型铸造(树脂砂、水玻璃砂),造型制芯质量直接影响铸件尺寸精度、表面质量及内部致密度。
-
砂型 / 砂芯材料控制
-
原砂:选用高纯度石英砂(SiO?≥98%),粒度 50-100 目(粒度过粗易导致铸件表面粗糙,过细易导致砂型透气性差,产生气孔),含泥量≤0.5%(泥分过高会降低砂型强度,导致冲砂缺陷)。
-
粘结剂:树脂砂用酚醛树脂 + 固化剂(控制树脂加入量 1.2%-1.8%,固化剂 0.3%-0.5%,过多易产生游离甲醛,浇注时分解为气体导致气孔);水玻璃砂用水玻璃 + CO?硬化(水玻璃模数 2.4-2.8,加入量 5%-8%,避免硬化不足导致砂型溃散)。
-
砂型 / 砂芯工艺参数
-
透气性:砂型透气性需≥80(通过透气性测定仪检测),大型铸件需在砂型顶部、热节处设置排气孔(直径≥10mm,深度至铸件表面),避免浇注时气体无法排出导致气孔。
-
强度:湿态抗压强度≥0.2MPa,干态抗压强度≥1.5MPa(通过砂型强度仪检测),防止砂型在搬运、浇注时变形或冲砂(冲砂会导致铸件表面夹砂或内部砂眼)。
-
尺寸精度:采用数控砂型机床制作砂型,确保砂型尺寸偏差≤±1mm/m(大型铸件需制作专用工装定位,避免合型错位导致铸件壁厚不均)。
-
合型与涂料控制
-
合型:合型前清理砂型 / 砂芯表面浮砂(浮砂易混入铁水形成夹杂物),合型后用螺栓紧固砂箱(防止浇注时砂箱胀开导致铸件飞边或尺寸超差),必要时在分型面涂抹密封膏(防止铁水渗漏)。
-
涂料:砂型 / 砂芯表面需涂刷醇基石墨涂料(厚度 0.5-1.0mm),涂料需均匀无漏涂(作用是隔离铁水与砂型,防止粘砂;同时改善铸件表面光洁度),涂刷后需烘干(烘干温度 80-120℃,时间 2-4h,避免涂料中水分残留导致气孔)。
大型球铁铸件壁厚大(常≥50mm),凝固时间长,易产生缩孔、缩松(热节处)和裂纹(应力集中处),需通过工艺优化控制凝固过程。
-
浇注系统设计
-
类型:采用 “底注式 + 阶梯式” 浇注系统(底注式避免铁水冲刷砂型,阶梯式实现分层充型,减少氧化),横浇道截面积需≥内浇道总面积的 1.2 倍,内浇道需均匀分布(避免局部铁水充型过快导致卷气)。
-
挡渣:在浇口杯内设置过滤网(陶瓷过滤网,孔径 5-8mm),横浇道末端设置集渣包(容积≥铸件总重量的 5%),防止熔渣(如 MgO、SiO?)进入铸件形成夹杂物。
-
凝固工艺优化
-
冒口设置:在铸件热节处(如法兰、轮毂中心)设置保温冒口(冒口直径≥热节直径的 1.2 倍,高度≥直径的 1.5 倍),采用发热冒口套(延长冒口凝固时间,确保冒口内铁水优先补充铸件收缩),避免缩孔缩松(通过 ProCAST 等凝固模拟软件预判热节位置,优化冒口尺寸)。
-
冷铁使用:在铸件壁厚差异大的部位(如筋板与本体连接处)放置外冷铁(铸铁冷铁,厚度 10-20mm)或内冷铁(洁净废钢,需与铸件材质匹配),加快局部冷却速度,实现 “顺序凝固”,减少应力集中。
-
浇注操作控制
-
浇注速度:控制在 0.5-1.5m/s(根据铸件高度调整,大型铸件需慢浇,避免铁水飞溅或卷气),浇注过程中避免断流(断流会导致铸件产生冷隔缺陷)。
-
液面控制:采用 “慢 - 快 - 慢” 三段式浇注(初始慢浇,防止冲砂;中期快浇,快速充满型腔;后期慢浇,补缩冒口),通过浇口杯液面高度观察充型情况,避免型腔未充满。
大型球铁铸件后处理需去除表面缺陷,并通过全面检测验证内部质量与力学性能,确保满足使用要求。
-
后处理工艺
-
落砂清理:采用振动落砂机去除表面砂型,大型铸件需配合人工清理(避免机械清理损伤铸件表面),清理后去除浇冒口(采用氧气切割或液压破碎,切割后需打磨切口,避免应力集中)。
-
热处理:根据性能要求进行正火 + 回火(改善基体组织,提高强度与韧性)或退火(降低硬度,便于加工),热处理温度需精准控制(如正火温度 900-950℃,保温 2-4h,随炉冷却至 600℃后空冷),避免温度过高导致晶粒粗大。
-
表面修整:对铸件表面气孔、夹砂等缺陷进行补焊(采用 Ni 基焊条或铸铁专用焊条,焊前预热至 300-400℃,焊后缓冷,防止焊后裂纹),补焊后需打磨平整,确保表面粗糙度 Ra≤12.5μm。
-
质量检测
-
外观检测:目视检查铸件表面,不允许存在裂纹、冷隔、严重粘砂(缺陷深度≤壁厚的 5% 且≤5mm 为合格),尺寸检测采用激光测距仪或三坐标测量机,确保关键尺寸偏差符合图纸要求(如圆度、平面度≤0.1mm/m)。
-
内部质量检测:采用超声波探伤(UT,检测内部缩孔、缩松、夹杂物,探伤标准执行 GB/T 7233.1-2009,要求≥Ⅱ 级合格)和磁粉探伤(MT,检测表面及近表面裂纹,适用于球铁等铁磁性材料,要求≥Ⅰ 级合格)。
-
力学性能检测:从铸件本体(或同炉试块)取样,检测抗拉强度(≥400MPa,根据牌号如 QT400-18 调整)、屈服强度(≥250MPa)、伸长率(≥18%) 和硬度(HB130-180),确保符合 GB/T 1348-2019 标准要求;同时进行金相分析,验证石墨球化级别(≥4 级)、基体组织(珠光体 + 铁素体比例符合设计要求)。
大型球铁铸件生产周期长(通常 15-30 天),需建立全流程追溯体系,便于缺陷分析与工艺优化:
-
记录要求:详细记录每炉次的原材料批次、熔炼参数(温度、成分)、浇注时间、操作人员、检测报告等,形成 “铸件质量追溯卡”。
-
异常处理:若检测发现不合格品(如球化不良、内部裂纹),需立即暂停生产,分析原因(如原材料硫含量超标、孕育剂加入不足、冒口设计不合理),制定纠正措施(如更换原材料、调整孕育工艺、优化冒口尺寸),验证有效后再恢复生产。
综上,大型球墨铸铁铸造加工的质量控制需 “全流程、精细化”,从原材料到后处理的每个环节都需建立明确的标准与检测手段,同时结合模拟软件(如凝固模拟、应力模拟)和数字化管理,才能稳定生产出满足重型装备、能源等领域要求的高质量铸件。
无锡市铸造厂拥有68年铸造加工经验,欢迎来电咨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