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让
HT250 灰口铸铁实现无气孔、砂眼,需从 “源头控制(原材料)→过程管理(造型、熔炼、浇注)→工艺优化(排气、补缩)” 全链条发力,核心是消除气体生成、避免砂粒卷入,并确保金属液能充分填充型腔、补缩缺陷。
原材料中的水分、油污、硫含量是产生气孔的主要诱因,砂料质量则直接影响砂眼,需从源头严格筛选。
-
金属炉料控制:
-
生铁、废钢需提前烘干,含水量≤0.5%,避免熔炼时水分受热分解产生 H?,形成皮下气孔。
-
废钢需去除表面油污、锈蚀,油污燃烧会产生 CO?,锈蚀中的 Fe?O?与碳反应会生成 CO,均易形成气孔。
-
控制硫含量,炉料总硫(S)≤0.06%,硫过高会与铁反应生成 FeS,降低金属液流动性,间接导致气孔、砂眼。
-
造型材料控制:
-
型砂选用高纯度石英砂,含泥量≤3%,泥量过高会降低型砂透气性,阻碍气体排出,同时易形成粘砂,后续清理时可能残留砂粒导致砂眼。
-
型砂水分控制在 3.5%-4.5%,水分过低型砂强度不足,易掉砂形成砂眼;水分过高则会在浇注时产生大量水蒸气,形成气孔。
-
粘结剂(如树脂、粘土)需均匀混合,避免局部粘结剂过多导致型砂透气性差,或过少导致型砂松散掉砂。
造型环节的型腔质量、透气性、紧实度,直接决定是否产生砂眼和气孔,需重点把控三个要点。
-
提高型腔表面质量:
-
模具表面需光滑(Ra≤1.6μm),避免型砂粘在模具上导致型腔表面粗糙,浇注时金属液包裹松散砂粒形成砂眼。
-
造型时采用高压紧实(紧实度≥85%),确保型砂紧实均匀,避免局部紧实度不足,浇注时金属液冲击型砂导致砂粒脱落,形成砂眼。
-
增强型砂透气性:
-
在型腔上表面、冒口根部等气体易聚集的位置,扎直径 2-3mm 的透气孔,孔距 50-80mm,深度贯穿型砂层,便于气体排出。
-
对于复杂型腔(如带深腔、盲孔的铸件),在型腔内部放置透气性好的砂芯(如树脂砂芯),并在砂芯上开设排气通道,避免气体被困在型腔内部形成气孔。
-
避免砂芯缺陷:
-
砂芯需烘干至水分≤1.5%,防止浇注时砂芯水分蒸发产生水蒸气;砂芯表面涂覆耐火涂料(如锆英粉涂料),增强表面强度,避免砂芯被金属液冲蚀掉砂。
-
砂芯装配时需定位准确,与型腔间隙≤0.5mm,间隙过大易导致金属液渗入,形成砂芯偏移或砂眼。
熔炼时的气体含量、浇注时的金属液流动性和补缩能力,是控制气孔、砂眼的关键环节。
-
熔炼过程控气:
-
采用中频感应电炉熔炼,熔炼时向炉内通入惰性气体(如氩气),隔绝空气,减少金属液氧化和吸气(主要吸 N?、O?)。
-
熔炼温度控制在 1420-1450℃,温度过低金属液流动性差,易裹入气体和砂粒;温度过高则会增加金属液吸气量,且易导致铸件收缩过大,形成缩孔(易与气孔混淆)。
-
加入除气剂(如稀土合金,加入量 0.1%-0.2%),稀土元素可与金属液中的气体结合形成化合物,上浮至液面排出,减少内部气孔。
-
浇注工艺优化:
-
浇注系统采用底注式或阶梯式,避免金属液从顶部直冲型腔,减少冲击型砂导致的砂眼,同时减缓金属液流速(0.4-0.8m/s),便于气体排出。
-
浇注前在浇口杯内加入挡渣剂(如珍珠岩,加入量为金属液质量的 0.5%),过滤金属液中的夹渣和砂粒,防止其进入型腔形成砂眼。
-
控制浇注温度,根据铸件壁厚调整:薄壁件(≤20mm)1380-1400℃,厚壁件(≥50mm)1350-1370℃,保证金属液有足够流动性填充型腔,同时避免温度过高导致收缩缺陷。
-
合理设置冒口与冷铁:
-
在铸件厚大部位(如法兰、筋板)设置冒口,冒口体积需为铸件热节体积的 1.5-2 倍,确保金属液能持续补缩铸件收缩,避免因补缩不足形成缩孔(易被误判为气孔)。
-
在铸件薄壁与厚壁过渡处放置冷铁(如铸铁冷铁),加快局部冷却速度,使铸件凝固顺序合理(从薄壁到厚壁,最后冒口凝固),减少收缩缺陷和气体滞留。
通过检测确认缺陷是否消除,并持续优化工艺,确保稳定性。
-
铸件检测:
-
外观检查:每件铸件需目视检查表面,无明显气孔(直径≥1mm)、砂眼(直径≥2mm);关键部位用放大镜(10 倍)复检。
-
内部检测:对重要铸件(如机床床身、发动机缸体),用超声波探伤仪检测内部,不允许存在直径≥3mm 的内部气孔或砂眼。
-
工艺验证:
-
每批次生产前先试浇 1-2 件,检测缺陷情况,根据试浇结果调整工艺(如调整型砂水分、浇注温度),再批量生产。
-
记录每批次的原材料参数、工艺参数和缺陷率,建立数据库,逐步优化工艺,降低缺陷风险!
-
无锡市铸造厂拥有68年铸造加工经验,欢迎来电咨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