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高消失模机床铸件机加工表面质量,需从 “源头控制(铸件预处理)→过程优化(加工参数与刀具)→精度保障(设备与测量)” 全链条发力,核心是减少加工过程中的表面损伤、振动和误差。
消失模铸件的表面状态(如残留涂料、氧化皮)直接影响后续切削质量,需在加工前彻底处理。
-
强化表面清理:
-
优先采用喷丸处理替代普通喷砂,喷丸使用圆形钢丸,可在去除残留涂料和氧化皮的同时,对铸件表面进行轻微强化,减少切削时的表层脱落。
-
清理后用高压热风枪吹干表面粉尘,避免细小颗粒在加工时被刀具碾压,造成表面划痕。
-
彻底消除内应力:
-
对于要求高的铸件(如机床导轨),采用 “自然时效 + 人工时效” 双重处理:先自然时效 2 周,再进炉进行 250-300℃保温 4-6 小时的人工时效,减少加工后应力释放导致的表面变形或微裂纹。
-
预处理后表面检查:
-
用表面粗糙度仪抽检清理后的表面,确保 Ra 值≤12.5μm,且无局部凸起的涂料残留块,避免加工时刀具局部过载。
加工参数、刀具选择和切削方式是影响表面质量的核心变量,需针对消失模铸件特性(组织均匀但可能有微小气孔)调整。
-
刀具材质:
-
半精加工优先用TiAlN 涂层硬质合金刀具,涂层硬度高(HV3000 以上),摩擦系数低,能减少切削热对表面的灼伤。
-
精加工必须用立方氮化硼(CBN)刀具或陶瓷刀具,这类刀具刃口锋利且耐磨,切削时能减少铸件表面的 “撕裂” 现象,尤其适合铸铁材质。
-
刀具几何参数:
-
铣刀选择大前角(12°-15°) 和小主偏角(45°-60°),减少切削抗力和振动,避免表面出现振纹。
-
镗刀或车刀的刃口需进行0.05-0.1mm 的倒棱处理,防止刃口崩损导致表面出现划痕。
-
切削速度(Vc):
-
粗加工:灰铸铁件取 80-120m/min,避免速度过高导致刀具磨损过快,产生表面毛刺。
-
精加工:CBN 刀具加工铸铁可提高至 150-200m/min,高速切削能形成更光滑的表面,但需确保机床主轴刚性足够,避免振动。
-
进给量(f):
-
精加工进给量控制在0.1-0.15mm/r,进给量过大会导致表面残留刀痕变深,过小则可能因切削力不足导致 “让刀”,影响表面平整度。
-
切削深度(ap):
-
半精加工后留0.15-0.2mm 的精加工余量,单次切削深度过小易导致刀具与表面摩擦而非切削,过大则可能暴露铸件内部微小气孔,形成表面缺陷。
-
冷却润滑:
-
加工铸铁时使用乳化液冷却(浓度 8%-10%),避免干切产生大量切削热,导致表面氧化或硬度异常;同时乳化液能冲洗切屑,防止切屑划伤已加工表面。
-
精加工时可采用微量润滑(MQL)技术,精准输送润滑油,减少乳化液残留对后续装配的影响,且能进一步降低表面粗糙度。
-
减少加工振动:
-
装夹时用等高垫铁找平工件,确保夹紧力均匀,避免工件变形;大型铸件(如床身)需用专用工装夹具,增加支撑点,减少切削时的振动。
-
加工细长或薄壁部位时,采用跟刀架或辅助支撑,防止工件 “颤振” 导致表面出现波浪形纹路。
加工设备的精度状态和实时测量监控,是避免表面质量波动的关键。
-
设备精度校准:
-
加工前用激光干涉仪检测机床的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,确保 X、Y 轴定位误差≤0.005mm/m,避免因设备误差导致表面尺寸或平整度超差。
-
定期检查主轴跳动,用百分表检测主轴端面和径向跳动,确保≤0.003mm,防止主轴振动传递到刀具,影响表面质量。
-
过程实时测量:
-
精加工过程中,用数显百分表或探针实时检测表面平整度,每加工 50mm 长度抽检一次,及时调整刀具补偿,避免累积误差。
-
加工完成后,用表面粗糙度仪在不同区域取 3-5 个点检测,确保最终表面粗糙度满足要求(如导轨面需 Ra≤0.8μm),同时用平面度仪检测关键面的平面度误差。
-
无锡市铸造厂拥有68年铸造加工经验,欢迎来电咨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