球墨铸铁的生产工艺是在
普通灰铸铁工艺基础上,增加 “球化处理” 和 “孕育处理” 核心环节的精细化流程,其核心目标是将铸铁内部的石墨从 “片状” 强制转化为 “圆整球状”,从而实现强度、韧性的飞跃。整个工艺围绕 “成分精准控制、球化效果保障、组织均匀优化” 三大核心展开,具体拆解如下:
球墨铸铁对原材料纯度、成分稳定性要求远高于灰铸铁,需为后续球化处理奠定基础。
-
金属料破碎至≤150mm,用抛丸机去除表面铁锈、油污;回炉料需通过磁选分离杂质;
-
球化剂、孕育剂按批次烘干(120℃保温 2 小时),避免水分导致铁水飞溅或产生气孔。
熔炼需实现 “高温、纯净、成分均匀” 的铁水,且必须先降低硫含量(硫会与球化剂反应失效)。
-
中频感应炉(主流,占比>80%):
优势是温度控制精准(±5℃)、金属烧损少(<2%)、可快速调整成分,能避免冲天炉焦炭带来的硫污染,适配球墨铸铁对纯度的要求;
-
冲天炉 - 中频炉双联熔炼(大批量生产):
冲天炉初熔铁水,中频炉升温、脱硫、成分微调,兼顾效率与精度。
-
装料熔炼:按 “先废钢→后生铁→回炉料” 顺序装料,通电升温至 1450-1480℃,待金属料完全熔化后,取样检测初始成分(重点测 S、C、Si)。
-
强制脱硫:若初始硫含量>0.03%,需加入脱硫剂(石灰 + 萤石,比例 3:1),通过机械搅拌或吹氩搅拌使脱硫剂与铁水充分反应,生成 CaS 炉渣(浮于表面),扒渣后确保铁水硫含量≤0.02%(关键阈值,硫过高会导致球化失败)。
-
成分调整:根据目标牌号(如 QT450-10、QT600-3)调整碳、硅含量:最终碳 3.4%-3.8%、硅 2.0%-2.8%(硅过低影响石墨析出,过高增加脆性),出铁温度控制在 1480-1520℃(高于灰铸铁,保障球化剂溶解与流动性)。
球化处理是球墨铸铁工艺的 “灵魂”,需在铁水浇注前快速加入球化剂,强制石墨结晶为球状。
-
工艺名称:冲入法(镁合金球化剂主流工艺)
-
操作步骤:
-
铁水包底部预铺 “球化剂 + 覆盖剂”:先放球化剂(占铁水重量 0.8%-1.2%),再铺覆盖剂(珍珠岩,厚度 50mm,防止球化剂被铁水冲散、氧化);
-
分两次出铁:第一次出铁量占总量的 60%-70%,快速冲入铁水包,利用铁水冲击力使球化剂与铁水充分反应(反应剧烈,会产生白烟和喷溅,需做好防护);
-
静置反应:反应结束后(约 1-2 分钟),扒除表面浮渣,加入少量硅铁(补充硅损失),静置 30 秒使成分均匀。
-
残余镁量:反应后铁水残余镁需控制在 0.03%-0.08%(过低球化不良,过高产生白口或气孔);
-
反应温度:铁水温度需≥1450℃(温度过低,球化剂溶解不充分;过高,镁烧损严重);
-
处理时间:从出铁到浇注需控制在 5-8 分钟内(避免镁元素二次氧化,影响球化率)。
球化处理后铁水易出现 “白口组织”(无石墨析出)或 “石墨球粗大”,需通过孕育处理细化组织,保障性能均匀。
-
一次孕育(出铁后):向球化处理后的铁水包中加入 “硅铁孕育剂”(占铁水 0.3%-0.5%),搅拌均匀,作用是细化石墨球核,避免白口。
-
二次孕育(浇注前):采用 “随流孕育”—— 在铁水从包嘴流入浇注系统的过程中,通过孕育剂 feeder 定量加入 “硅钙合金复合孕育剂”(占铁水 0.1%-0.2%),作用是进一步细化石墨球(直径控制在 10-30μm),提高球化率(≥90%)。
-
优质孕育后,铁水表面会出现 “细小石墨漂浮物”,浇注的试块金相组织中,石墨球圆整度高、分布均匀,无白口或团絮状石墨。
球化处理后铁水流动性略低于灰铸铁,且凝固收缩率较高(约 1.5%-2.0%,灰铸铁仅 0.5%-1.0%),需优化浇注工艺避免缺陷。
-
模具:以砂型铸造为主(树脂砂型占比>90%),砂型需高强度、低发气(避免气孔),大型铸件需设置 “冷铁”(加速局部凝固)和 “冒口”(补缩收缩);
-
浇注系统:采用 “底注式 + 多浇口”,引导铁水平稳充型(流速≤0.5m/s),避免冲砂或卷入空气;对大口径管道(如离心球墨铸铁管),采用 “离心铸造” 工艺(铁水在旋转模具中成型,石墨球沿径向分布更均匀)。
-
浇注温度:1380-1420℃(低于出铁温度,需保温但避免过冷);
-
浇注速度:中型铸件 30-60 秒 / 件,大型铸件 1-3 分钟 / 件,确保砂型充满且无收缩缺陷;
-
浇注后保温:铸件在砂型中保温 2-4 小时(随铸件大小调整),缓慢冷却至 200℃以下再开箱(避免温差过大产生裂纹)。
-
落砂:采用振动落砂机或人工开箱,分离铸件与砂型(树脂砂可回收再生);
-
清理步骤:
-
切除浇冒口:用气割(大型件)或液压剪(小型件)切除,切口需打磨平整;
-
表面清理:抛丸机处理(钢丸直径 1-3mm)去除粘砂、氧化皮,表面粗糙度达 Ra12.5μm 以下;
-
内腔清理:对管道、阀体等有内腔的零件,用高压水枪或压缩空气吹扫残留砂芯。
球墨铸铁的力学性能(强度 / 韧性)主要通过热处理调控基体组织,常用工艺如下:
-
化学成分检测:光谱仪检测 C、Si、Mg、S 等元素,确保符合牌号要求;
-
金相检测:截取试块,显微镜下观察石墨球化率(≥85% 为合格,优质品≥95%)、圆整度及基体组织;
-
力学性能检测:拉伸试验测抗拉强度、延伸率(如 QT450-10 需满足抗拉≥450MPa,延伸率≥10%);
-
无损检测:大型铸件用超声波检测内部气孔、裂纹;管道做水压试验(承受 1.5 倍工作压力无泄漏)。
与灰铸铁相比,球墨铸铁工艺呈现 “三高一严” 特征:
-
高纯度要求:原材料硫磷含量需严格控制(灰铸铁 S 可≤0.15%,球墨铸铁需≤0.03%),否则球化失效;
-
高工艺复杂度:增加球化、二次孕育环节,步骤多、控制点密集;
-
高控制精度:残余镁量、浇注温度、孕育剂用量的误差需控制在 ±0.01%、±5℃、±0.05% 以内;
-
严流程时效性:球化后铁水需快速浇注(≤8 分钟),避免镁氧化影响性能。
这种精细化工艺正是球墨铸铁 “高强度、高韧性” 的核心保障,也使其生产成本比灰铸铁高 30%-50%,但性能可媲美中碳钢,成为替代铸钢、锻钢的高性价比材料。
无锡市铸造厂拥有68年铸造加工经验,欢迎来电咨询!